阅读,与春天一同如约而至年新京报

寒假白癜风换肤计 http://m.39.net/news/a_5778381.html

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又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阅读也随着天气的明朗而拉开帷幕。每年的12月底至次年3月,都是出版速度较慢的时期,但在这段时间里依旧有很多亮眼的书,如缤纷的樱花般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本期专题,我们为读者挑选出40本好书,它们将会呼唤我们的阅读在春天苏醒,带着不同的思考与情怀,从小说、历史、艺术、社科、儿童等诸多门类中踏入新的精神园地。(点击书目图片可跳转至书单购买链接)

文学艺术类

(9本)

《恶魔师》

  作者:杨典

  版本:S码书房|作家出版社

  年12月

推荐理由:以个人内在体验与趣味为创造根基,记录一些“癖性与观念”为幽闲消遣是杨典写作的路径,也是旨求。《恶魔师》收录短札小说五十余篇,每篇独立完整又气息相通,构成作者小说美学追求上的统一图景。无论写黑灯照、汗血宝马、飞头蛮,还是恶魔师、发条兔、自动取款机,都像是一桩桩传奇,笼罩着灵动的神秘色彩与混沌气息,显露出作者对人世的机敏、戏谑和宽容。这些故事看似指向友谊、爱、历史、意识形态等,但不停留于此,它们最终抵达或说试图抵达的是人之存在,及其荒谬性。也正因此,杨典的小说虽不乏改写自古典志人志怪小说的篇目,却无一不具有显著的现代性。

在《大瓢》中,杨典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晚唐隐逸诗人唐求的故事,言其“不担心写作是否对当世有影响,完全否定世俗的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作者的自况。杨典意图卸下小说社会作用的重担,留存“语言的胜利”、思维的自由,以此代替生活的失败,拯救自己于对存在与虚无的焦虑。

《伊春》

作者:赵松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1月

推荐理由:赵松善于用文字的敏锐触角捕获当下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体验。《伊春》收录作者近十年来的十个短篇,风格、观念上一脉相承。几个故事在近乎灰色的色调和疏淡的忧郁氛围中如雾般缓缓铺开,却并不因所谓情节的发展而向前,而是像书中人物的常见状态,“悬停”在一种对情感归依、家庭关系和存在方式的沉思中。

流连于机场的男人、爱上荒芜公园的女人、孤儿式的孩子、迷茫的警探……作者让人物在回忆与幻想、现实与梦境之间自由穿梭如浮在空气中的鱼,但却没有水。这些人或冷漠或疲倦或无聊或麻木,内心深处又怀有对世界的眷恋渴望;他们为了不被庸常、琐屑与虚无的浪潮淹没而隐痛,继而转身游离,悬停在似真似幻的半空中,在那里,一种抽离出被灰尘包裹的焦灼的现代生活被他们暂时遗弃,进入自我存在的真实之境,尽管只是片刻,尽管这可能终是徒劳。

《慎余堂》

作者:李静睿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1月

推荐理由:《慎余堂》是部颇具野心的历史小说。后记中说,为写作本书李静睿翻阅了上百种参考书和难以计数的新闻媒体历史报道,这些都幻化到书中历史事件、遥远背景和人物日常言行中,泛出细节性的充盈质感。本书故事始于清末,到北洋时期前期,正逢极乱之世,清帝退位、革命、混战如残酷戏剧般极速上演,牵动着苍茫人世的变迁,而李静睿用这部页的小说想要厘清的问题正是民国初年的乱世之下,国与人的出路何在?

以四川孜城盐商余立心一家两代人的个体生命轨迹为经、宏观历史为纬,作者使不同人物勾连起不同主张(主义),每个人都在迷惘中寻求生存缝隙与前路,企图挥去时代放置在自己眼前的迷障,但在帝制、共和、大同、总统制、议会制眼花缭乱的迅即转换中,人人都只能像笼中动物,等待时代命运的降临。他们因时局而变,物是人非,最终以余令之在巨大伤口中寻得的信念作为满怀希望的终结:因真理,得自由。

《滨线女儿》

作者:王聪威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2月

推荐理由:《滨线女儿》是部动人的乡土小说。作为小说的古老品质,“动人”在现今小说的阅读中已不易得。台湾作家王聪威曾用《复岛》写其父亲的家乡旗后,本书写的是他回望母亲故乡哈玛星的故事,灵感大多来自母亲口述的幼时见闻,这也部分解释了小说故事中凝结如琥珀的生命质感的缘由。

王聪威的文字绮丽,叙述细密,足够耐心,也足够残酷,他以受虐的小阿玉、狠毒的母亲、拾垃圾的马公婆、身体逐渐溃散的房东姨婆、温婉的疯千金等女性的生活际遇为主线,揭示人之命运的无奈与无常,同时回溯了风华已逝的海港哈玛星的衰败宿命。“滨线女儿”们在当下忍耐地活着,怀想着过去的美好年代像啜饮止痛药,而未来早已被过去和现在消耗殆尽,逐渐走向崩解与逃离。对于这一切,作者不动声色,在濡湿的沉默中向我们慢慢讲述这流动不止的生命足迹。

《坠物之声》

作者:(哥伦比亚)胡安·巴斯克斯

译者:谷佳维

版本: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12月

推荐理由:身为新一代的拉美作家,巴斯克斯经历了哥伦比亚在现代世界的动荡,毒品泛滥和激化的矛盾。在小说《坠物之声》中,这也是整个故事的大致背景。但巴斯克斯并没有简单地将现实素材复述,他用精致的句子与主人公隐秘的情感命运,构建出不断反转的故事。在朋友拉韦德意外丧生后,“我”才得知他每天聆听的那卷录音带是妻子坠机时留下记录的黑匣子,而后在黑匣子断断续续的语句中,隐藏的话语又让“我”继续走上揭晓命运的旅程。

巴斯克斯放弃了马尔克斯等拉美作家在小说中描述的异域氛围,对他而言,马孔多式的村庄已然是相当遥远的拉美经验。他在现代城市和动荡的拉美社会中讲述人物的故事,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复杂的情感和完全无法控制的命运走向,似乎在向读者抛出一个拉美文学的永恒命题——当我们孤身一人、无人等候地独自面对世界时,作为被遗忘者的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处的方式?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

作者:(美)保罗·索鲁

译者:陈媛媛

版本:后浪

九州出版社

年12月

推荐理由:春季是适合出游的季节,那么带上一本保罗·索鲁的游记,会让你的旅程视角变得更加丰富,即使遇到糟糕的旅途经历,也能转化为趣味盎然的观察实录。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毒舌”的游记作家保罗·索鲁搭乘西伯利亚线火车来到中国。当时正值中国城市面貌革新最大的时代。在一年的时间内,他搭乘22趟不同的火车,游历了中国南北方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城市。保罗·索鲁游记的价值并不在于深度,而在于敏锐和直率的观察。他没有试图以历史与社会科学视角切入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象,只是将自己当做一名游客,记录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例如他很费解为何中国人在赶火车的时候总是如消防演习般急促,他也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谈话时对方发出笑声的不同意味。保罗·索鲁的游记总是被批判缺乏深度,过于主观,但是对于这样一本特殊题材的游记,身为中国读者的我们能迅速被他描写的场景拉回到那个历史年代,对于其中那些在今天依然常见的场景,我们也能很好地以自身之外的视角进行看待与反思。(点击阅读《新京报书评周刊》保罗·索鲁专题)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

作者:[马来]张建德

译者:苏涛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3月

推荐理由:王家卫或许是当今世界上最受盛誉的华语艺术片导演,他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文艺的对白、曼妙的拉丁音乐、富有节奏感的镜头……无数文艺青年将他的电影奉为圭臬。那么,王家卫电影中的魅力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该如何理解王家卫的电影?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王家卫电影的研究著作。作者张建德深入分析了迄今为止王家卫的电影创作,还将王家卫拍摄的广告、MV等一并纳入讨论范围。作者从电影镜头语言、文学、符号学、哲学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王家卫的电影,揭示出王家卫电影背后的灵感来源,还解释了王家卫作品中所指涉和挪用的其他艺术家的美学实践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们如何建构了王家卫影片的独特面貌和叙事特性。由于张建德有着独家的一手资料和清晰的解读,《王家卫的电影世界》成为了电影研究者和影迷理解王家卫电影绕不过去的权威著作。(点击阅读《王家卫的电影世界》摘编)

《一色一生》

作者:[日]志村福美

译者:米悄

版本:拙考丨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年1月

推荐理由:《一色一生》的作者志村福美被称为日本染织界“人间国宝”,但日本民众却更愿意称呼她为“色彩与光的诗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她取各种植物的花、果、叶、茎、根来熬煮出颜色,染制丝线,编作织物。在她眼中,色彩已不只是单纯的颜色,而是草木的精魂、是植物的倾诉,原本转瞬即逝的自然之美色经由她的耐心守护而成为永恒。

如今,志村福美已近百岁。这本自传性随笔集几乎是她一生的回顾。她用充满诗性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色彩相伴的故事,回顾了她作为一个女儿、一位母亲,是如何在织染找到自我、被其拯救又被其成就的。她身世坎坷,又经历了日本战后时局的大起大落,但广阔的自然给了她平和的心境,使她得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为染缸中翻腾的染液倾心。即便此前对艺术和织物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单纯被她文字中的恬淡、真诚、细腻、轻盈所吸引,短暂地从繁杂现实脱身。

《徐冰》

作者:王晓松冯博一编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3月

推荐理由:《徐冰》是对艺术家徐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艺术创作最全面的梳理与反思。全书分养料、创造和方法三个部分。“养料”这一部分能让读者理解徐冰之为徐冰,是怎样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塑造了他的艺术表达。“创造”这一部分则通过具体的艺术构思形成过程、实际操作遭遇的困境、系列策划的底层逻辑、作品面临的意外争议,让读者零距离触摸到每件艺术作品本身。“方法”集中展现了不同艺术理论家或思想史学家对徐冰创作的“个人理解”——当艺术史学者汉斯·M.德·沃尔夫大篇幅论证徐冰与杜尚之间创作的相似之处时,文艺批评家李陀却强调徐冰的“艺术为人民”是对杜尚的艺术理想及其所代表的现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否定。至于哪个才是正确答案,则见仁见智。

好的艺术作品,也许不需要任何文字说明便能让观者感受到震撼,但对于其创作逻辑的探索,却能让这种震撼更深更远,《徐冰》一书的作用大抵如是。

思想·社科·历史类

(20本)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作者:[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孙唯瀚

版本:一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3月

推荐理由:俗话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历史包含了太多信息,大家似乎总能从历史中为当下的行动找到佐证或合法性。为了满足某个群体的自尊心或实现某些不正当的目的,有些人甚至会压制或虚构历史。伴随着近些年来西方民粹主义的兴起,历史成了一个越来越被扭曲、美化或政治化的场域。那么,历史究竟属于谁?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

此时,我们急需一支解毒剂。《历史的运用与滥用》就是很好的历史解毒剂,它能帮助我们避免掉入很多历史的陷阱。麦克米伦从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历史学家的职责等方面切入,剖析人们是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的。麦克米伦的醒世恒言,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麦克米伦提醒我们,历史是复杂的,若我们能诚实地考察过去,并能接受一些可能难以接受的史实,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成熟。

《美食与文明: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

作者:[美]蕾切尔·劳丹

译者:杨宁

版本:后浪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年3月

推荐理由:食色性也,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先贤谆谆教导言犹在耳,意思也很明显,吃喝并不肤浅,其中自有深意存焉。但食物之中究竟存有何种深意,不同领域的学者也做出各自解释。《美食与文明》一书的作者蕾切尔·劳丹却跳脱出食物本身,而转向烹饪食物的方式。一如作者所言,食物乃是维系生物生存之必须,但唯有人类能够通过烹饪的方式对食物进行加工。一如原始人类使用火焰烹煮食物的熟化过程,促进了大脑的进化,让人类可以用头脑创造文明。可以说,烹饪创造了文明本身。

不同的烹饪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获取和烹饪食物的方式。前者以铁石刀兵获取食物,其烹饪方式也显得粗犷豪放,以配合其游牧生活;后者需要驯化谷物,悉心照料,将其碾碎为粉,揉制成团,或烹煮、或发酵烘烤,精细化的烹饪方式,塑造出复杂的分工社会,也构建出农业文明相对复杂的等级性。帝国的兴起,将烹饪方式化而为某种帝国特质的表现,随着帝国在地域上的扩张,不同地域的烹饪方式被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之中,而不同帝国间的接触与碰撞,又互相交换着不同的烹饪方式,烹饪成为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提供了在对抗中互相融合的可能性。全球时代,通过烹饪构建起的多元文明,则早已冲破了帝国的疆域和界限,而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征服-扩张的叙事模式了。从这一意义上讲,你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

《帝国之路:通向最高权力的拿破仑,-》

作者:[法]帕特里斯·格尼费

译者:王雨涵黎炜健

版本:后浪

九州出版社

年3月

推荐理由:拿破仑的名字就像暴雨中直击地面的雷电,带给历史的震撼少有人及。从法国大革命中的普通军官,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他的跃升之途与传奇经历,起伏跌宕之势,犹如紧紧扼住了命运不羁的缰绳。因此,拿破仑的生平总是引起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从夏多布里昂,到埃米尔·路德维希,从梯也尔到马德楞,从乔治·勒费弗尔到威尔·杜兰特,拿破仑的生平被数代人所撰写,他的形象,也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竞相勾描的对象。在中国,自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刊登了第一篇拿破仑传记《谱姓:拿坡戾翁》以来,至今刊行于世的拿破仑中文传记,已经不下上百种。关于拿破仑的种种奇闻轶事,也成为公众脍炙人口的坊市闲谈。

但相比向前的拿破仑传,这部厚达页的《帝国之路》却并非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拿破仑传记,作者格尼费以史家严谨之笔驱散了萦绕在拿破仑身上的种种神话,将其投入19世纪的历史洪流之中,与时代周遭的诸多人物同台登场。与其他传记将拿破仑作为聚光灯下的主角相比,格尼费的拿破仑传更像是一把解剖刀,他以一种外科手术式的精准视角,将拿破仑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一剖开,以技术性的方式进行精细解读。拿破仑的个人意识自然是指挥他行动抉择的动力,但他作为时代之子,血管中同样涌动着从启蒙到革命再到浪漫主义的时代因子。个人与时代交汇塑造出了他的神经反应系统,让他在指挥的每一场战役中,都如臂使指一般调动起所有资源以朝向最终的胜利。而那些如同毛细血管一般的细节,同样在格尼费精准的笔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每一个事件纷繁复杂的因果链条宛如一幅细致入微的解剖图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拿破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而是一个可以借由他的生平管窥蠡测时代的人体宇宙。个人的意志与时运像行星和流星在夜空中运转、划过,引领他踏上未知却注定的征途。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作者:赵冬梅

版本:见识城邦

中信出版集团

年1月

推荐理由: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常常喜欢总结历朝历代制度之得失,试图概括出规律用以指导当下。这种概括固然凝练,但也可能因裁剪了复杂的事实而失之片面。在这本《法度与人心》中,赵冬梅以自己的专长宋史为论说核心,纵贯中华历史,试图对这些有关人与制度关系的“历史常识”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法度与人心》在史家一贯的理性客观之外,也持有对历史的“同情之理解”。帝制时期中华的政治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中的巅峰和转折都出现在宋朝。其中关键的变量则是君主能否坚守“江山社稷”、君臣之间人格平等、广开言路等理念。这种贯通的视角,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并非始终向前。而在“政统”之外,“道统”同样在良善的政治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点击阅读《法度与人心》书摘)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

作者:周思成

版本:汉唐阳光

山西人民出版社

年1月

推荐理由:比起宋明两朝之覆灭,金朝的灭亡,似乎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盲点。宋元对峙的崖山之战往往能唤起国人激荡感慨之心,但蒙金的中都围城之战,却罕有人关心。尽管这场攻防战的惨烈程度,与崖山海战不相上下。甚至多年后,花拉子模的使者还能看到被害者骸骨垒起的惨白山丘。金朝末帝金哀宗在宋元两军夹攻城破之际自缢殉国的悲剧,也不啻于四百年后崇祯吊死景山以殉社稷的惨痛。但这些历史记忆却如此淡薄无闻,及至今天,除了专门历史研究者外,几乎无人知晓。金朝灭亡的历史,也常常被当成蒙元铁蹄统一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被轻易略过。

周思成的《隳三都》正是对这段被忽视历史的一次重新发掘,通过蒙金之间三场大规模围城攻防战为主线,展现了金朝覆灭的全过程。围城战作为战争史最经典的战例,历来分析往往更着眼于战略战术等技术因素。而本书在技术分析之外,更着眼于围城中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围城提供了一个生死存亡的极端环境,蒙金的对峙中,金朝内部的权力更迭和天灾人祸所造成的种种冲突,都在围城中达到极致。通过对这种极端环境下人与政治、战争的动态互动,直戳金朝灭亡的深层原因:所谓的朝代兴亡,大势所趋,很可能不过是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机下做出的错误的决策,碰巧遭遇了对方正确的决策而已。但遗憾的是,身处历史之中的人,无暇考虑自己的决策究竟是错误还是正确。而错误一旦犯下,也再没有改正的机会。(点击阅读《隳三都》相关活动报道)

《另一片天空下:走进历史的全球之旅》

作者:[英]诺曼·戴维斯

译者:曾小楚

版本:新思文化

中信出版集团

年12月

推荐理由:旅行的意义之一,就是前往未知的世界,探寻不同以往的认知。历史虽然是人类经验的总和,但前人的足迹散布世界各地,历史的经验也如同种子撒遍全球,在不同的文明中开花结果。诺曼·戴维斯的《另一片天空下》,正是这位历史学家离开舒适的书斋世界,前往未知天空下探寻历史的一次漫长的旅程。

诺曼·戴维斯以治东欧史著称,尤以波兰史蜚声海外。但他的这部著作,视野却拓展到全球各地。不同地域的历史在不同文化的土壤上生长,东方与西方两者看似如两道并行的铁轨,各行其是。但诺曼·戴维斯越是深入探查,就越是发现两者之间的共通远大于区别,从巴库到新加坡,从塔希提到法兰克福,从马来西亚到得克萨斯,这些看似形态迥异的异域文化,却总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联系,贸易、战争,有时仅仅是人类寻找彼此的好奇心,就足以让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到一起,并像化学反应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一切自现代世界降临以来,变得尤为明显,它既是西方文明的输出史,也是东方文明的渗透史。作者的脚步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的次序行走,但历史学者的敏锐和直觉让他的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地踏在两者的交汇点上。许多看似琐碎的点,构成了如今我们熟悉却不经意的世界。

《珠崖:12世纪之前的海南岛》

作者:[美]薛爱华

译者:程章灿陈灿彬

版本:后浪×楚尘文化

九州出版社

年12月

推荐理由: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向来对中古历史的研究痴迷。这在他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朱雀》等研究著作中可见一斑。这部《珠崖》是他早期的学术作品,也是《朱雀》的姐妹篇,重点描述了8至11世纪海南岛的流人生活与开发历史。自汉至宋,中原王朝一直将海南岛视为边徼蛮荒之地,屡次收缴,叛服无常。它既是人们口中的烟瘴之地,风涛瘴疠,远离文明中心,同时也是流人笔下的方壶蓬莱、珍珠海岸。

正是在这样交错的视线构筑下,薛爱华揭开了早期海南岛的异色形象。他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汲取素材,并结合近代以来的人类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的实地考察,对古代海南岛的自然与文化历史做出详实与生动的描摹。这部作品最为独特之处也正在于此:薛爱华的博物趣味与跨学科的交叉视野或许不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某种确定的研究范式,但他以一贯细腻风趣的历史书写为读者带来欢畅淋漓的智性愉悦。(点击阅读《珠崖》书摘)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作者:萧易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1月

推荐理由:考古发掘,就是让埋藏地下的古老记忆重现人世;追寻考古之路,就是捡拾散落各地的记忆,将它们拼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三星堆遗址近期的考古发掘所引发的热潮,让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到四川。这片中国古代的西南边徼之域,地下隐藏着太多的记忆,等待被唤醒给人以惊喜。《寻蜀记》作者萧易,历时十年,对四川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遗址进行寻访考察。从先秦时代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到唐代伫立江崖的大佛和五代叱咤风云的孟蜀雄主的陵墓,再到明末张献忠沉没在江口的宝藏。因考古发掘浮现出的历史记忆,按照时间次序连成一线,像一幅历史长卷,从幽深的地底渐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相比于考古报告用刻板干涩的文字以彰显其科学性,萧易笔下的考古现场却充满了故事般生动的细节,资料文献的引述中穿插的个人感想,更带给读者一种现场对话讲解的代入感。尽管作为一本考古探访之作,本书缺乏某种张弛开合的戏剧性,但如溯流缓舟般的平实文字,配上精心遴选的照片和长图折页,足以引领读者踏足这片古老的巴蜀大地,寻找历史散落在地下的那些碎金片玉。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作者:[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何博超

版本:译林出版社

年3月

推荐理由:“反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它被用来指“愚昧”、相信“读书无用论”或抵制现代科学知识等现象,它也被作为修辞工具,用来形容立场不同的观点。这当然取决于人们在何种程度上理解“智识”。

作为反智主义的经典阐释者,霍夫施塔特在描述反智之时,注意到的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仇恨,“骨子里浅薄无知”“爱说风凉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他们“叨叨个不停”,成为社会问题、国家危险的替罪羊。他们为观念而活,通过审视和批判来展现某种奉献感。这是难以被接纳的。霍夫施塔特就此追溯至十七世纪的早期现代新教。当然还可追溯更远。这说明,“反智”并非源于权威中心消失后的民主社会或所谓后现代社会。在“社会撕裂”无处不在的情况下,霍夫施塔特半个世纪前的写作自然仍有它的当下性,使每个关心心灵生活的人去面对“智识”与生俱来的反思性及其命运。(点击阅读《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摘编)

《亚当夏娃浮沉录》

作者:[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译者:生安锋等

版本:甲骨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1月

推荐理由:一直以来,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和争论从未停止,各方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出发,试图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去往何方。但毫无疑问,最具吸引力的仍然是《创世纪》中的亚当夏娃故事。许多个世纪以来,它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性地塑造了有关人类命运的诸多概念。

在《亚当夏娃浮沉录》中,新历史主义学派代表性学者格林布拉特依托大量详实的资料,为我们回溯与还原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这场“原罪”的认知与解读。从它在西亚的起源,到它在后达尔文主义世界中备受争议的处境,亚当夏娃的故事不仅是人类欲望与恐惧的漫长历史,更是关于堕落与救赎、性与婚姻、工作与娱乐等的观念变迁史。格林布拉特凭借跨学科的广博视野与生动优雅的文笔证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从未过时。讲述它、阐释它、辨析它,仍是我们今天追问自身存在的重要方式。

《年以来的西方》

作者:刘擎

版本:一頁

当代世界出版社

年4月

推荐理由:新一季《奇葩说》的播出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和兴趣   作者:愚公子

  版本:乐府文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年3月

推荐理由:我们的生活里有无法逃避的灰心与疲惫,也有久违的放松、悸动的心情、小小的期待……而这些微妙又细腻的瞬间,都被有心人画进了她笔下的小小世界里。五年前,愚公子从法国留学回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心处在一种“倒时差”的混乱状态中。这种状态或许很多都市“打工人”会心有戚戚焉,愚公子选择每天画一个小小的GIF,如同自己的心情日记一般,于是就有了书中的张漫画。

本书中的漫画在结集成册之前已经在北京、佛山等地举办了多场展览,愚公子在《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漫画专栏“愚人喜画”也斩获了不少铁粉,书中的画作也延续了她一贯细腻敏锐的特质。为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漫画记录能够瞬间温暖我们的内心?大概因为在波澜不惊的外表秩序之下,我们都在进行着一场汹涌的“内向游戏”。这些漫画也因此成为我们在孤岛中共同的把手。(点击阅读《新京报书评周刊》愚公子漫画专栏)

《北京的春节》

作者:何大齐

版本: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

年1月

推荐理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谣,能勾起许多北方人的春节记忆。但对于北京的春节习俗,即使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也不一定能悉数知晓。《北京的春节》则帮我们放慢脚步,在洋溢着鲜艳喜庆的色彩与温馨淡雅的文字中,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老北京。绘著者何大齐是知名书法家、民俗画家,生于北京,现已80多岁,见证过几代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对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如数家珍。

何大齐的文章往往从一个细致生动的年节场景切入,勾连起历史、文学的相关典故,搭配功力深厚的画作与书法,为阅读注入了审美的能量。翻读《北京的春节》不仅让我们重温一个日渐走远的老北京,也还原了现代生活裹挟之下被忽略的风俗之美。

点击下方图片跳转至书单购买链接

本书单由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共同遴选,推荐语为全体编辑部成员撰写。编辑:刘亚光;校对:翟永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4月2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版~B08版

「主题」B01丨书评周刊

「主题」B02-03丨春季书选

「主题」B04-05丨春季书选

「主题」B06-07丨春季书选

「主题」B08丨春季书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单购买链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jingbaoa.com/bbfz/14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